一起唱歌,對世界是一件好事——台灣人聲音樂的推手「科華文教基金會」

美國好萊塢《歌喉讚》系列電影在2012年上映後大受歡迎,他們將純人聲音樂「阿卡貝拉(a cappella)」推到觀眾眼前,許多人因而以為,阿卡貝拉的音樂表現就是僅限於在舞台上熱唱流行歌曲,但它其實是「人聲音樂」家族大傘下的一員,在台灣,人聲音樂的多樣性已悄然綻放。

2010年底,科華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科華)創辦人陳鳳文女士成立「Vocal Asia Festival(VAF)」阿卡貝拉國際藝術節,它是一個會旅行的藝術節(moving festival),以台灣為基地,連結亞洲各地區的阿卡貝拉創作者以及資源,展現亞洲人聲音樂的多樣性。科華認為,長期以來亞洲地區的音樂家有各自的經營與發展,VAF能以巡迴演出的形式與他們合作推廣阿卡貝拉。自2011年起,VAF已先後在台北、深圳、桃園、韓國光州、上海、台東、香港、新竹及日本香川等地舉行,為全亞洲最大規模的阿卡貝拉藝術節。

用人聲與人身創作音樂

阿卡貝拉a cappella這個詞原為義大利文「在教堂中」的意思,它起源於中世紀,是一種純粹的人聲單聲部清唱。但隨著音樂史的演進,阿卡貝拉不斷變革,它能夠融合文藝復興、古典樂、合唱、街頭、爵士、搖滾、流行等音樂風格。現代的阿卡貝拉也已不僅限於用「肉聲」的演唱,它還可以使用麥克風、音響等科技設備,並運用口技模仿打擊樂器的聲音。這也是科華一直想推動的更廣義的人聲音樂,甚至在表演中融入一點樂器,加上肢體律動、舞蹈,希望能激發新的合唱美學思維。

2017年,科華啟動了音樂播種計畫——「樂計畫」,除了每年舉辦教師培訓營、培育新一代的阿卡貝拉團體之外,也為13-25歲青年舉辦阿卡貝拉青年營。今年的VAF以及「Groove It!人聲 X 律動一夏!阿卡貝拉青年營」在台東均一國際實驗教育學校展開,邀請多元的表演藝術師資,讓無論是唱古典、流行、獨唱、合唱的音樂家、團體及學生,都能有一個交流的平台,可以玩得愉快、學得開心!

我們都像孩子一樣,需要玩具和工具

不只西方人聲演唱的發展早於台灣數百年,日本、韓國的合唱產業更發展成熟,近年已孕育出不少專業歌手,相比之下,台灣起步較晚,合唱與阿卡貝拉的交流尚不普遍。「因為大家都還在摸索,所以在尋求定位及創新的過程中,雙方似乎有一點堅持各自的專業。」科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同時也是人聲樂團團長及音樂劇製作人的陳午明指出,有許多愛唱歌的人或是因為堅持歌唱的專業,或是因不了解其他歌唱領域的最近發展,對於跨到不同的音樂形式,會顯得比較遲疑。

台灣擁有客家、閩南、16個原住民族群、日本殖民與中國的歷史,「You have this cultural heritage. It's super rich! 」科華藝術總監之一,來自德國柏林,活躍於身體打擊、人聲打擊 (beatbox)的音樂家Gabriel Hahn讚歎台灣擁有如此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而具有合唱專業背景,身兼科華副執行長與拉縴人基金會執行長的林俊龍則把歌唱比喻成炒菜:「我們想將各種音樂元素(味道)融合在其中,追求口味的多樣性。」科華想要消弭合唱與阿卡貝拉之間的疆界,讓更多有趣的音樂形式被創造。



「其實我們就像孩子一樣,看到東西之後開始玩、開始建造⋯⋯但在創造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工具,因為不同的東西會為彼此注入新的刺激。」Gabriel說,「我們需要給予人們勇氣、機會和開始想創作的基礎,我們希望擴大視野,為文化創作提供更多選擇。」

2019年,VAF與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攜手,將阿卡貝拉音樂融入當地的藝術創作中。策展人北川富朗指出,阿卡貝拉的特點是無需受場域限制、隨處可唱。音樂家透過阿卡貝拉向當地痲瘋病患者表達心意;一位老婆婆的丈夫往生於痲瘋病,她在聽到他們的歌聲後說:「真好!真好!想必我先生也聽到你們唱歌了吧!」阿卡貝拉以純人聲的力量,跨越了文化與國界。



2023 Groove It!阿卡貝拉青年營!VAF藝術節

受到2021和2022年疫情的影響,原定在台東舉辦的營隊與音樂節都取消了,為了不讓學員感到失望,科華推出線上「阿卡接力挑戰」和「VAFex藝術節」,連結國內外愛唱阿卡貝拉的人一起在網路唱歌。而國內也推出「樂及話—阿卡老師到你家」的小型教唱行動,讓學員與老師面對面互動。

2023年,終於得以如期舉行的「阿卡貝拉青年營」匯聚了音樂界翹楚擔任老師,除了由Gabriel和曾在維也納取得音樂碩士的科華藝術總監劉郁如(雙雙)擔任營隊藝術總監之外,還有蔡子萱、古宸禎、邱恩、鄭淩翔等音樂家,同時舉辦的VAF,更是請到日本爵士人聲打擊樂手北村嘉一郎、流行爵士藝術總監朱元雷、聲樂家李文智、表演藝術家張雅涵、阿卡貝拉教母劉靜瑜、合唱指揮家陳安瑜等跨域師資。VAF的課程總導師是被譽為「當代阿卡貝拉教父」的Deke Sharon,他曾為電影《歌喉讚》、電視阿卡貝拉比賽《The Sing-off》以及迪士尼組合「DCappella」擔任主要編曲。



說到Deke的教學風格,雙雙說:「他很少會跟歌手說你哪邊不好,他會建議『你們接下來怎麼做可以更好。』也會用他本身的能量去讓大家打開自己。因為其實大家都不認識彼此,可能會比較害羞一點,那與其叫大家:『這裡唱大聲一點』他反而會大聲的問:『你們覺得好玩嗎!!!』大家就會興高采烈地回答:『好玩!!!』他就是用這種激勵的方式,而不是看著譜上的專業術語進行教學。」Deke深刻理解藝術節要帶給大家HAVE FUN的目標,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使學員的凝聚力更強。

今年的青年營結合傳統合唱、阿卡貝拉與流行樂,將通常5-6人的阿卡貝拉團體,擴大到如合唱團一般的人數,再以身體打擊為主軸,並加入肢體律動和舞蹈,Gabriel說:「身體打擊和阿卡貝拉相輔相成,它們都不需要樂器,只需要自己的身體,擁有其他音樂形式都沒有的特點。因此,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今年營隊的目標,而最後的成果非常成功,它活潑的形式對於學員的學習和表演非常有幫助。」

每一年營隊都會邀請低收入或原住民學員參加, Gabriel分享了一些有趣的觀察:「教原住民的孩子總是帶給我一種愉快的經驗,因為他們對我所教的東西很容易投入⋯⋯他們不害羞且很容易玩得開心,也很享受在團體活動中。他們有很好的身體協調能力,身體智慧(body intelligence)很容易被觸發⋯⋯也許是他們能很自然的放鬆,或者他們有與生俱來的玩興,我不確切知道是什麼原因,但這就是我教學時的目標——讓他們動起來或者更有創造力。」



在教室和大自然裡,唱出截然不同的歌聲

雙雙在過去的五、六年間,每個月都去台東教利稻國小的孩子們唱歌,「在台東,一走出門就看到山與大海,大自然給了我們非常特別的體驗。」Gabriel則分享:「大自然的能量與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而帶學員到大自然的想法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音樂不僅僅是在教室或舞台上才有,它總是存在,每當你想唱歌的時候,大自然可以給你靈感。



今年營隊的其中一天,老師帶著學員到鸞山森林博物參訪,他們漫步在森林中,體驗在大自然中做音樂;學員們圍成鼓圈(drum circle)即興創作,過程中大家都必須要專注聆聽,每一次的即興,都是與大自然的相遇,在音樂與自然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整個聲音的帶領者、跟隨者或是聯結者。「音樂總是可以幫助你找到你的角色,它讓你更接近自己。舉例來說,如果你很有想法,想要領導團隊,在那一首歌中你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聲音很穩也能保持充沛能量的人,則是團體中的重要角色,必須把他們放在中間以保持節奏穩定,就像一棵堅強的樹。」Gabriel說。



一起唱歌,對世界是一件好事

VAF至今已邀請瑞典The Real Group、德國Slixs、芬蘭Rajaton、澳大利亞Idea of North、美國Naturally 7、古巴Vocal Sampling等國際級大師團體,在亞洲各地舉辦人聲樂團音樂營。談到未來,科華希望在台東打造一個場域,一個有演出及交流的基地,讓音樂家、各地旅客,和當地居民都能來到這裡認識阿卡貝拉。Gabriel說:「或許我們會舉辦一個以人聲爵士(Vocal Jazz)為重點的音樂會。台灣的合唱和人聲音樂界或許對人聲爵士不太熟悉,也不清楚爵士樂對美國文化以及當今流行音樂的深遠影響,爵士非常靈活,有助於把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它是一個純粹內在驅使所生成的音樂,因此在台灣,因為歷史及文化不同,它也會有一個台灣爵士樂的脈絡產生,這對歌手都會是一個好的發現。」

過去的十幾年裡科華在人聲音樂的推廣,源於創辦人陳鳳文女士從小對音樂和合唱的熱愛。年輕時在歐洲合唱比賽發現了阿卡貝拉,認為台灣年輕人會喜歡,後來引入台灣,種下第一顆種子。她深信:「一起唱歌,對世界是一件好事」,這純粹的信念驅使她毫不保留地投入時間和熱情;當人們一同歌唱時,那些看似不可跨越的界限也許會逐漸淡化,儘管它在台灣或許尚未廣泛普及、或許被視為小眾,但這股力量正持續發酵。



 ▍公益平台長期支持「樂計畫」於台東舉辦營隊與培訓師資,本文謹向科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鳳文女士致以深切的感謝。陳鳳文女士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事業家,身為天主教徒的她到養老院等地方為弱勢團體唱歌、投入痲瘋病的公益工作,也推廣了台灣合唱與阿卡貝拉音樂,以音樂種子播撒偏鄉,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才。 

她的夢想是在台灣的花東地區畫出一條充滿音樂、信仰和文化的朝聖之路,將人聲音樂作為連接島嶼、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媒介。陳鳳文女士的一生充滿了信仰與音樂的美妙結合,塑造了她獨特的生命旅程。她以奉獻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動為台灣的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祝福。

(圖片來源:Vocal Asia提供、王玫心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