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匯流處——《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聲景音樂劇場

「我是否能成為一位藝術家?」這是江賢二在巴黎與紐約度過的30年裡不斷的自我叩問,如今返回台灣、定居於台東,年逾八旬的他,依然年年以不竭的熱情,送給世界無數感人至深的作品。江老師對藝術創作的堅持與渴望突破,成為不同領域創作者心中的光,照亮他們各自的征程,也促使他們匯聚在一起探索藝術極境的力量

2月底才於高雄衛武營都會公園Q棟結束的《走進江賢二——光影交響特展》,3月底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揭幕的《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聲景音樂劇場,都是由致力於「有界無域」創作理念的「新古典室內樂團」藝術總監陳欣宜策展與作品構作,以江老師重要作品為題材,藉由「光」的啟發,探索人與精神性空間以及大自然土地之間的對話,並集結台灣優秀的藝術創作者,包括導演謝杰樺建築師趙建銘作曲家邱浩源影像設計李國漢聲音藝術家張晏慈舞蹈設計許程崴新古典室內樂團傑出的演奏家們,共同揉合多層次的聲景音樂劇場演出。他們找到江老師的生命經歷作為出發,是首次以劇場呈現的跨界合作,而江老師也無償授權了作品圖像。面對這些跨界合作,江老師總是自謙,認為這些都是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期待每次都能發展成另一件完整的藝術。

由左上至右下:藝術總監陳欣宜、導演謝杰樺、建築師趙建銘、作曲家邱浩源、影像設計李國漢、聲音藝術家張晏慈、舞蹈設計許程崴

只透過音樂,無法滿足我想說的

畢業於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的陳欣宜,獲得2022年高雄文藝獎,致力於跨界的展演製作,她分享了她從古典樂進入跨域創作的緣起:1997年學成歸國後,在高雄的一場音樂會上,她選擇了台灣民謠望春風作為安可曲,演奏完畢後觀眾掌聲如雷,在台上的她深深地被感動,回溯在異鄉求學的經歷,她發覺台灣文化與自己的生命有著不可分割的連結;「生活在台灣的過程或是童年記憶,就算是你到了國外,它永遠都在你的內心深處。當你在某個moment,它會突然打開,就是像海浪一樣不斷的湧出來。」

她很想訴說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才發覺純粹古典音樂無法滿足她想要的表達形式。汲取了台灣土地風情與文化的素材後,她驚訝地說:「天哪!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領悟到的奇妙感動!」她不斷尋找那些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創作出舞台上不同的跨領域作品。而聲景音樂劇場,即是跳脫了既定的演出形式,透過音樂、肢體、聽覺、視覺以及台灣在地聲景素材的互動機制,擴充對劇場形式的想像。2020年《聲景音樂劇場-給NK 的十行詩》,陳欣宜便是以第39屆吳三連文學奬得主江自得探討「美」為主題的詩集創作發想,此作品並榮獲「WSD 2022世界劇場設計展」之肯定。

音樂是跨域的最佳媒介

江老師定居台東後,迎來了人生中另一個藝術的轉折,對陳欣宜而言有著許多共鳴與啟發,她說:「當我重新面對我自己的文化的情感後,我才發現,必須要有一個『打開』,才能去踏入另外一個高峰跟領域。」她想深探江老師的創作以及畫作與音樂之間的關聯。

對鋼琴家來說,雙手就是我們的畫筆,我們一生也在追求如何透過純熟的演奏技法呈現聲音的美學,嘗試詮釋出所謂音樂內涵的細節以及濃淡筆觸的音色層次變化。——陳欣宜

圖片提供:新古典室內樂團

音樂本身的層次、律動、流動性跟純淨的音色,使它與視覺藝術、或詩歌,成就出很好的跨域交融。陳欣宜以實驗「音樂混成畫」創造出充滿想像與色彩的表演形式,在以科技的輔助之下,同時又能維持住原作中帶有人的溫度、有筆觸的純粹。她舉例如何以音樂表達江老師的作品〈金樽 / 冬〉:「畫面中縱向的線條不僅構建了一幅錯綜複雜的景象,也象徵著老師深層的內心困境,我就將這些線條轉換為音樂中的多聲部疊合⋯⋯我似乎可以從畫作裡看到好多對應音樂的符碼。」陳欣宜應證了音樂和繪畫能在多維度中交互作用,也為觀眾開啟不一樣的視聽視角。

多層次的跨域劇場:詮釋、磨合與出路

《走進江賢二——光影交響特展》沉浸式體驗 (攝影 林峻永)

曾擔任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的導演之一的謝杰樺,是《走進江賢二——光影交響特展》以及《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劇場的導演,他說:「兩個項目在概念與實踐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光影交響的計畫是一個沉浸式的空間,希望能創造一種觀眾完全進入到影像之中的體驗,而劇場製作,觀眾與舞台本就存在著距離,在空間拿捏與規劃上必須做出新的調整,從觀眾的來臨方式、關注點以及體驗方式均有顯著差異。」

而《極境尋光》在劇場的演出,則希望在觀眾進入到劇院坐定後,透過一段純粹的聽覺「序曲」,準備好踏入江老師的生命故事中,接著以江老師代表作命名的四幕作為劇場的推進:「巴黎聖母院」的太空幻想、「百年廟」的家鄉情懷,再從「比西里岸之夢」的奔放到「至聖所」的深沉靈性,最終於「銀湖」落幕,在靜謐空間立體構建散落、獨留空舞台與整體敘事的精神性迴響。
 
其中「至聖所」非為江老師任何一幅作品的名稱,而是陳欣宜來自於江老師一個立體雕塑作品的靈感,從聖殿深處和最神聖的地方(Holy of Holies)作為發想,想像在一座精神性的教堂空間中與人的對話,同時也是創作者內心自我對話的過程。

我覺得江老師的創作很有意思的是,明明是平面、靜態的畫作,但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空間感而且有一種動態,可能是不平衡帶來的,或可能是某一種精準的調度上帶來的感受。——謝杰樺

圖片提供:新古典室內樂團

擁有建築學背景的謝杰樺,因為熱愛舞蹈而踏入劇場世界,他說:「建築本來就是要整合多方的需求的想像,而建築的訓練有助於我統合這些領域,包括處理音樂、舞蹈之間濃淡的關係。」他特別喜歡江老師《銀湖》系列,畫面雖只有黑白漸層顏色,卻不可思議的有許多觀看的層次,在他眼中,《極境尋光》不僅是舞台上的一齣表演,透過燈光、音樂、舞者的動作,它是一片流動的風景、一幅動態的畫作、一個充滿音樂的空間。

畢業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建築研究所並榮獲包括德國iF設計獎等國際大獎的趙建銘建築師,在這次的劇場製作中擔任舞台設計。他提到在台灣讀建築時,建築被歸類於工學領域,而當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時,建築學與藝術學科並置,不同的學習環境讓他意識到建築不僅是結構與功能的實現,更是一種空間敘事的藝術形式。因此,當他在做舞台設計領域時,他十分享受與各領域的創意人士一起合作的感覺。

當我們想像精神性的空間時,感覺好像很浩大,但其實人在其中的內心空間是很渺小的。」他在閱讀江老師的畫作時,深感其中「心靈空間」的輕重與虛實關係他以三個元件作為舞台的主體構件,隨著幕與幕的交替,它們會各自移動、旋轉、組合及分離,形成了如太空船、如洞穴、如光牆的多樣幾何體,並成為多層次空間的投影載體

圖片提供:新古典室內樂團

構件除了塑造舞台的空間層次,也融為演出的一部分,趙建銘建築師在與舞蹈設計師許程崴討論後,許多幕舞者都會與構件進行互動,不僅協助構件在舞台的改變,創作動態及多樣視覺效果,也促進劇場的推進。這也是導演熟悉舞蹈的動態美學,精準而巧妙地結合兩者,展現了對於跨界融合的高度追求。

藝術原作與科技精準平衡

江老師曾說:「我不是在畫廟或聖母院,我只是在表達我當下的心境。」

在這樣的理念下,在「百年廟」這一幕中,音樂團隊利用熙攘的環境對比出創作者心靈的安靜,透過這樣的對立,凸顯江老師遠居海外30年所經歷的鄉愁、對母國文化的深刻衝擊,以及畫作中那份觸及到靈魂深處的寧靜。「很多學習古典音樂的人對科技持比較保留的態度,擔心它會不會喪失掉藝術的純淨,在《極境尋光》中,我試圖讓純粹藝術的呈現與科技的融合達到完美的交融。在科技的處理上,我希望能夠不去影響到江老師的美學、藝術性和詩意的本質。」陳欣宜說。

近年來新古典室內樂團積極希望拓展觀眾對於音樂呈現的想像空間,例如在「巴黎聖母院」這一幕,塑造出宇宙般、濃厚精神性的氛圍,除了現場樂團的演奏,還有作曲家邱浩源將電聲素材有機的調變融合,展現了一種碎化、延遲、空間延展的感覺,而第五幕「至聖所」則以電聲為主要聲響,模擬出從母胎中的聲響、海浪、腦海中迴旋的記憶碎片、以及孩童與父親間純真的對話。這些聲音已超越傳統樂器演奏的範疇,科技的加入更是經過精心的考量與平衡。
 
「江老師的作品很像莫札特的音樂,多一個音或少一個音都是不適切的,他的美學就是如此的恰到好處。」透過投影、舞蹈、音樂、以及立體構建等多維度的藝術形式,每位創作者必須經歷深度的協作與磨合,才能共同鑄就一部出色的舞台作品。這與江老師畫作中的色彩流動一樣,看似不經意,實則卻是極為細膩的藝術表達。

極境尋光

在共創的過程中,創作者們試探藝術的邊界,找到靈感的匯流處,像是江老師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被畫布框住,彷彿無限延伸出去。「我希望觀眾看完這部作品之後,不一定是理解了什麼,而是獲得一種個人體驗,當觀眾走出劇場時,這些都會成為他生命經驗的某個片段。」期待謝杰樺導演所說的,這75分鐘的表演將成為每個人生命中一幅珍貴畫作。

▌ 新古典室內樂團2024年度製作《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是台中國家歌劇院「2024 NTT Arts NOVA」音樂節所精選國內外重要劇目之一;3/30-31,將揭開其首場巡迴的序幕。台北 6/8-9 與高雄 9/14-15,請見兩廳院售票網

後記:

《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的製作團隊聚集了台灣眾多藝術家,包括舞蹈設計師許程崴,他深入研究台灣傳統文化、生死及信仰議題,以其對身體動作的深刻理解,創造了獨特而細膩的舞蹈美學。2022年獲得WSD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影像設計師李國漢,展現了影像與空間交融的創新語彙。新媒體藝術家兼聲音藝術家張晏慈,通過結合藝術、哲學和科學,以遊戲的方式探討生命的本質。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的作曲家邱浩源,不僅活躍於國際新音樂舞台,也致力於推動當代音樂和音樂藝術教育的發展。